這正是我對他由衷敬佩之處。
當今,社交媒體讓我們能預先體驗某個旅遊目的地。如此一來,人們透過自己的臉書檔案,遊覽了開普敦,而且親朋好友也都照做不誤。
在自傳《潘迪魔窟》(Pandeymonium)中,潘迪寫道:母親過去常對他說,她喜歡旅行。這散發一股帝國反擊的味道。看見朋友在臉書上發度假照片,誰不會有一種又羨慕又嫉妒的感覺呢?肯定也想跟他們在一起呀。它代表了彼得的基本信念——「基本原則就是基本原則,始終不變。畢竟,就體驗一個國家而言,沒有什麼比跟當地人聊天更好的了。
活動充分利用瑞典人對自己國家的驕傲,以及對言論自由的歷史承諾,讓有心的遊客可以隨機訪問5000名瑞典人,他們都是透過報名「呼叫瑞典」電話熱線參與進來的。雀巢聘用了口碑行銷的先驅彼得.布萊克肖,擔任其數位行銷和社交媒體的全球負責人。在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」系列的篇章當中,可以讀出陳茻想與制式課本做出區隔的態度——一樣有各篇作者介紹,一樣有選文內容賞析,但陳茻透過文字,一面講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思考脈絡,一面拋出討論問題引導思考。
」陳茻說,「剛開始做粉絲團時也不知道應該寫什麼,後來開始講上課的時候發生的事,就越來越多人看。教育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,大家怎麼會喜歡這些科目?」當然,教材與教學方式會長成這種模樣,與應付考試的功能及升學主義的心態有關,有個方便、有效,又不容易出錯的模式可用,多數從業人員自然一路遵循。文:犁客「進行教育工作,我時常很憤怒。我一開始讀古文多少有點因為有虛榮感,覺得能直接讀古文就與眾不同,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我還在尋找自我定位、自我認同,而在那個過程中,國文老師拉了我一把,所以我也覺得要像老師一樣
文:犁客「進行教育工作,我時常很憤怒。」不過也有相反的例子,「有學生考上高中之後再回到教室,問的問題完全沒了想法,還被我罵了一頓。
「我很早就開始認識國字,所以很早就自己會找書讀。」「不照學校進度教」似乎與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班的初衷相悖,但陳茻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能有讓家長放心的成績表現,還增加了思考的習慣。」陳茻自己很喜歡讀「注疏體」,「這是文化傳承的東西,不同時代讀書人對同一經典進行的再詮釋。「那時要出書,材料已經很多,整理過很快就出版了,比較匆忙。
」雖自認不夠深入,但在閱讀的過程當中,陳茻的確是被古文感動的。」陳茻沒問老師心目中的「一手資料」是記實的《三國志》還是將歷史小說化的《三國演義》,但因此開始閱讀古文。」陳茻笑道,「這個字面意思全懂,但讀得並不深入。那些誤解常在教與學之間形成。
陳茻參與了編篡新國文課本的工作,面對審查方提出的種種怪異要求相當頭痛,「每次審查委員的標準都不一樣,」對於針對考試型式設計的課程內容也很討厭,「選古文就一定要加『賞析』,就會變成標準答案嘛。」有了網路知名度,陳茻參與了奇異果文創的新版國文課本編輯工作,逗點文創結社則找陳茻談了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」的系列出版計劃,暢銷的第一集出版三年後,《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第二冊》正式上市。
」陳茻說,「寫第二冊時,比較接近最純粹的創作狀態。」地表最強「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」粉絲團是教學生出心得之後的意外產物。
」陳茻說,「那時想要證明自己可以在台北活下去,有什麼工作機會都覺得可以試試,所以看到有補習班在徵國文老師,就跑去應徵了。」入行時或許沒想太多,但陳茻發現:親自進入教學現場,是個讓他實際體現「國文應該教什麼/怎麼教」的機會。於是,讀者會發現,這些選文的「好」其實是作者的思考邏輯、社會觀察、寫作創意與人生大大小小各種議題綜合之後,透過文字呈現的整體,不是從制式課本挪到考卷上的幾個字。」陳茻說,「國中有一次我讀《諸葛亮大傳》,老師看到,說那只是二手資料。「因為少子化,所以學生人數變少,我開始在想要怎麼讓多一點人知道這個教室。」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」系列並非真要送交教育單位審查、進入學校教程的教科書,雖然名為「課本」,但更接近陳茻將古文內裡與現世觀察交互解讀的紀錄。
「那時讀了《戰國策》啦、《後漢書》啦,連《道德經》都讀了。我一開始讀古文多少有點因為有虛榮感,覺得能直接讀古文就與眾不同,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我還在尋找自我定位、自我認同,而在那個過程中,國文老師拉了我一把,所以我也覺得要像老師一樣。
「我蠻喜歡古典詩詞,尤其是宋詞,那種行文方式對我有很深的影響,現在仍會體現在我現在寫文章的技法上。「例如從前的課本就很糟,只有一種標準答案,要考試,你就把它背起來。
」陳茻說,「而且,雖然我不照學校進度教,但學生還是想來上課,而且對學校的考試成績的確會有幫助,因為學生對國文的排拒感會消失,學生也明白:把成績照顧好,家長就會放心讓他們繼續來上課。」但這種允許多義、理應在教與學之間進行討論、活躍思緒的特色,長年在無論是團體教育體制當中缺席。
」陳茻說,「我上課其實是從頭問到尾,所有思考、回答和討論的過程,都是養分。「一開始也並非完全不和市場妥協,只是現在我只教真正的好東西了,我認為找買家不如找知己。「但後來發現很多教練其實沒有真正幫學員訓練的熱忱,就是在拉人當會員而已。在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」系列的篇章當中,可以讀出陳茻想與制式課本做出區隔的態度——一樣有各篇作者介紹,一樣有選文內容賞析,但陳茻透過文字,一面講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思考脈絡,一面拋出討論問題引導思考。
」陳茻說,「當時國文老師有自編的教材,會提到他在大學時做的研究,聽起來很令人嚮往。」陳茻說,「我認為國文課要訓練的能力就是思考、動腦,可以從文章裡面找出不同的詮釋,進行思辨,結果這事放進教育就變白痴了。
文學的價值在多義性,中文的好,就是在它不會只有一種解釋。我發現年紀越小的學生越喜歡答,表現最差的是國中生,因為他們直接面對升學壓力,也還沒有自己主張的空間,怎麼做都很侷促。
」陳茻說,「剛開始做粉絲團時也不知道應該寫什麼,後來開始講上課的時候發生的事,就越來越多人看。」陳茻上課的方式與一般課後輔導教室不同——他不按考試的進度設定課程。
」不照學校進度教大學畢業、考研究所前,陳茻做過很多不同工作,包括健身教練。「教到現在已經教了大概八年了,不過我每年教都還是覺得會獲得新東西。教育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,大家怎麼會喜歡這些科目?」當然,教材與教學方式會長成這種模樣,與應付考試的功能及升學主義的心態有關,有個方便、有效,又不容易出錯的模式可用,多數從業人員自然一路遵循。「我沒法子像某些老師跑到『十一』——就是從一到五都排課、六日再各排三堂,如果只教制式的東西或許可以這樣做,但我沒辦法。
教得久了,有些學生從國中到高中,都在陳茻的教室上課也不只有政治經濟,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。
為什麼會這樣說?我在演講時,遇過兩個曾經遭受家內性侵的孩子。第一個男孩,在我演講開始前,學校老師已經先告知學生大致的家庭狀況,特別提及「附近有一個都是鐵皮屋搭蓋起來的社區,裡面都是原住民,很窮很亂,小孩狀況就很多。
」孩子開心地點頭「媽媽也是這樣說」。另一個又是同樣用家族相簿講家內性侵的場合,是在某個社區兒少協會,一個女孩說,我阿公會這樣對我,我也是大驚:現在還有嗎?女孩搖頭,沒有了。